广西灌阳:“产学研用”深度融合 推进种业振兴-新华网
新华网 > 广西 > 政务信息推广 > 正文
2024 12/16 18:59:38
来源:灌阳县委宣传部

广西灌阳:“产学研用”深度融合 推进种业振兴

字体:

  近年来,桂林市灌阳县重视农业发展,充分发挥科研试验站作用,以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为抓手,将其贯穿到项目研发、科技成果转化、产业链条培植等各环节,走出一条绿色富民、绿色惠民的乡村种业振兴之路。

  坚持种业创新,助推超级稻持续优质高产

  政策支持打基础。灌阳县建立高效创新体系,制定《袁隆平院士工作站管理办法》,围绕机构与职责、研究成果归属等6个方面制定22条细则,并由财政拨款40万元科研协作经费,为科研试验站项目立项、应用推广等给予具体支持。

  依托平台强创新。通过“3地3高”(广西基地、云南基地、海南基地,产量高、质量高、效益高)水稻新品种培育技术平台,培育出“Y两优302”“湘两优900”及新组合“星两优1219”等品种,在广西已大面积推广;并成功申请“一种水稻特异功能繁育技术工程”国家发明专利1项。

  技术推广增效益。广泛应用推广“超级稻超高产攻关”技术、“超级稻+再生稻”一体化栽培技术,制定良种、良法、良田、良态“四良”配套措施,以及“旺根健体、促源畅流”攻关技术路线,超级稻每亩平均增产7.41%,助推灌阳“超级稻+再生稻”平均亩产连续11年稳居广西第一,再生稻超级稻(一季稻+再生稻)产量创下亩产1500公斤的记录,实现“吨半稻”目标。

  注重示范带动,推动水稻产业快速发展

  强化科研成果转化率。利用科研试验站实施良种新型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等项目,推广实施“超级稻+再生稻+绿肥”“超级稻+稻田养鱼(鳖)”“超级稻+再生稻+套种甜玉米”等新模式,实现粮食综合增产10%以上,亩增收400元以上。

  强化利益联结机制建设。将超级稻列入全县产业以奖代补项目清单,并成立“广西星霞水稻产业联合体”,引导扶持农民合作社、家庭农场、龙头企业等与科研试验站合作,助推超级稻产业做大做强。目前,科研试验站与县内近20个粮食种植合作社、种植大户、家庭农场签订了订单种植收购协议,并申报“绿色食品”认证,注册“隆嗲嗲”商标。

  强化示范发挥“头雁”效应。在新圩、新街、黄关等乡镇建立“超级杂交水稻新品种选育基地”“水稻核心材料培育基地”“超级稻新品种示范基地”等基地,在生产模式上采取“基地+新型经营主体+龙头企业+农户”“基地+土地流转+脱贫户”等模式,示范带动全县超级稻生产,同时以基地为支撑开展粮食生产高产创建活动,形成6000亩以上水稻全产业链联合体。

  依托平台作用,拓宽培养路径引才育才

  依托平台引才。以科研试验站为“凤巢”,加强与国家杂交水稻中心、湖南省怀化职院、广西农科院、桂林市农科院等多个单位合作,签订战略协议,实现项目合作9项。当前已邀请中国水稻所、武汉大学等科研单位10余位高级科技人才作为专家顾问,并引进2名博士长期合作。

  依托平台育才。在示范基地采取技术咨询、科技讲座、难题攻关等灵活形式,邀请科研试验站专家及团队为村集体经济负责人、种养大户、农村实用人才等分类别、分主题开展培训,培养出353名“土专家”。

  依托平台留才。与袁定阳合作在灌阳成立超级稻高产攻关基地,协调在外人才回乡合作建立核心试验、新品种选育、品种推广等4个实验基地,留住本地农业科技人才160多名,助力灌阳县打造优质粮食产业集群。

  探索“产业+”,做活农旅融合新文章

  延伸产业链条。以超级稻高产攻关示范基地之一的“神农稻博园”为核心,打造集科技农业、数字农业、循环农业、创意农业、农事体验于一体的农文旅融合型田园综合体“稻甲天下·茶香万家”,形成集水稻种植、示范、科普、休闲、康养等多元化发展模式,带动示范区农户年均增收5000元以上。

  拓展农文旅内涵。秉持“文化搭台·经济唱戏”的理念,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涵,借助独具民族和地域特色的瑶族文化、桂剧文化、农耕文化等资源,着力培育“二月八”“六月六”等特色文化品牌,推动文旅、农旅相融共进,吸引县内外游客参与和体验。2024年1—9月全县接待游客356.12万人,同比增长9.97%。

  借助媒体塑造品牌。将水稻收割等农耕文化通过直播向全国观众展现,特别是将“二月八”农具文化节作为对外宣传重点,极大地提升了灌阳县的知名度和美誉度。2024年灌阳县“二月八”当天共有200余类农副产品集中亮相,通过现场销售、直播带货、订单销售等方式,实现销售额10万余元,直播在线流量累计超过20万人次。(梁银)

【纠错】 【责任编辑:刘君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