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年“文化北海”建设活动周12月1日启幕。今年是我市连续开展“文化北海”建设活动周的第六年,也是我市被列为全国首批进一步对外开放沿海城市的第40年。
40载沧桑巨变,北海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沿海小城,发展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文化自信的魅力之城。
“文化北海”建设活动周这一盛会,释放了北海文化的巨大潜能,持续提升北海文化“软实力”,为北海高质量发展铸造了强大的精神内核。
海丝文化保护传承和“文化北海”建设的“加速度”由此开启。这些年来,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北海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,文化发展动力愈加澎湃,“海丝文化”品牌愈发闪亮、群众文化活动更加繁荣、文化精品屡屡获奖、文化产业蓬勃发展……北海文化强市建设迈出更坚实的步伐。
一场文化盛会 凝聚发展澎湃力
“我参加了两年的‘文化北海’建设活动周,通过参加各种展览和活动,更加了解了北海的历史文化,也更加热爱北海这个城市。”两年前到北海定居的“候鸟”黄女士说,她对今年的“文化北海”建设活动周充满期待。
“文化北海”建设活动周是一个盛大的舞台,展示北海文化建设成果和城市魅力,激发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。不管是像黄女士这样的“新北海人”,还是土生土长的“北海土著”,这些就在群众身边举办的高水平展览和演出,让他们为自己生活在这样充满文化气息的城市而自豪。
“文化北海”建设活动周之《港台风怀旧情 经典金曲演唱会》唱响。郑恩茵 摄
“文化北海”建设活动周是一场文化盛会,是文化名家与文化名城的双向奔赴,是文艺工作者的思想碰撞与交流。应邀而来的文化名家、专家学者,在采风采访、画作精品展、书法名家作品展、风光风情摄影展、文艺演出、高端论坛等活动中邂逅北海的厚重历史之美和蓬勃发展之美;和本土文艺界人士深入交流,擦出思想火花,共商“文化北海”建设之计,共议“文化北海”繁荣之策。媒体大咖们助力北海文化繁荣、文明兴盛的生动图景更全面地在世人眼前徐徐展开,“文化北海”成为朋友圈及各搜索引擎的搜索热词,北海的知名度、影响力和美誉度不断提升。
2024年“文化北海”建设活动周“流下盛宴·山海相约”第五届流下村文化艺术嘉年华开幕。钟双莲 摄
6年耕耘,让“文化北海”建设活动周不仅成为集中展示北海文化建设发展成果的重要平台,成为激发北海文化创新创造能量的重要力量,还成为北海向世界展现文化软实力和发展硬成果的开放窗口,凝聚起助推北海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力量。
着眼保护传承 海丝文化更璀璨
北海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始发港之一,海丝文化历史悠久、底蕴深厚。为了让海丝文化愈加厚重、持续闪耀,北海一直在守正创新中不断探索文化保护传承之路。
先后出台《北海市合浦汉墓群保护条例》《北海市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条例》《关于加强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行动方案》等系列政策措施,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不断取得重大突破:抢救性发掘了1200座汉墓,整理近400座汉墓出土文物资料,对1300多件海上丝绸之路文物进行认定。合浦汉墓群成功入选“百年百大考古发现”,合浦汉墓群、大浪古城遗址和草鞋村遗址进入“海上丝绸之路·中国史迹”预备名单遗产点,合浦汉墓群、明清海防遗址(北海段)被列入国家大遗址保护项目,全市拥有24处自治区级及以上文物保护单位。
望牛岭一号墓墓葬原址保护展示棚外景。合浦县申遗中心供图
非物质文化遗产,是一个城市的历史文脉。近年来,北海加强非遗保护传承工作,出台《北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》,实现非遗整体保护、活态传承、持续发展。我市目前拥有北海贝雕、合浦角雕2项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”,自治区级非遗项目34项,市级非遗项目84项,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4人,市级代表性传承人88人。每年举行非遗进景区、进校园、进乡村、进社区活动超800场。
北海贝雕。(资料图)蒋兴媚 摄
合浦角雕。(资料图)蒋兴媚 摄
海丝文化研究和交流同样成果丰硕。开展海丝文化相关学术研讨与课题研究30多项,先后举办、承办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城市联盟联席会、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圆桌会议现场考察活动,组织丝路文化展、南珠展、合浦汉代文化展等多个专题展在东盟国家轮流展演。
精品层出不穷 厚植文化“软实力”
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,也是时代变迁的画像。
北海引导文艺工作者深入挖掘海丝文化、合浦汉文化、南珠文化、疍家文化等地域文化,持续创作以北海历史文化为底色的文艺精品。
大型历史舞剧《碧海丝路》获多个国家级大奖并到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展演,成为了解北海海丝文化的经典剧目。音乐剧《珠还合浦》《海上漂来的部落》入选广西当代文学艺术创作工程扶持项目。
《碧海丝路》演出现场。(资料图)周祥鹏 摄
同时,北海深化“北部湾作家群”“北海水彩画”“北海书法”等文化品牌打造,成为北海对外展示城市形象的“金名片”。
中篇小说《乌头白》《来自老鸦岛的邀请》等获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,长篇小说《海上查帕卡》入选2023年度中国作家协会作家定点深入生活扶持项目;北海水彩画三次进京办展,《海丝路古城之合浦》《安居系列之老街》等画作获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;书法作品荣获中国书法最高奖“兰亭奖”;《中国梦》《丹凤朝阳》等多个工艺美术作品获“百花杯”“金凤凰”金奖。
这些文化“软实力”,让北海文化自信更坚定、文化含量更充盈、文化味道更独特。
聚力文化惠民 为群众幸福“加码”
北海近年来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,生动诠释了这个理念。一批批文化基础设施建了起来,一系列惠民文化活动热了起来,一个个特色文化品牌亮了起来,为群众幸福生活“加码”。
市图书馆新馆、市博物馆、市体育馆新馆、市非遗馆相继建成或开放运营,全市现有公共图书馆3个、公共文化馆3个、各类博物馆30家、文化馆5个,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实现100%覆盖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提档升级,让北海人民的文化生活更有质感和温度。
市非遗馆。(资料图)蒋兴媚 摄
持续打造系列公共文化品牌,广泛开展“我们的中国梦”——文化进万家、“送文艺精品下基层”、“我们的节日”、“情暖乡村同欢乐”、“艺术精品月月演”等文化惠民活动上万场,让群众在“家门口”共享文化盛宴。
举办“珠城百花·公艺学堂”,开设音乐、舞蹈、书法、国画等公益培训班,开展文艺活动直播,线上发布文化艺术作品……北海年均组织开展90多个公益艺术培训班,约1000班次,让北海人民享有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。
文化赋能产业 点燃发展“加速器”
以“非遗+产业”走出了独特发展之路的合浦月饼小镇,是我市文化赋能产业发展的生动注脚。
月饼小镇全景。(资料图)吴杰 摄
近年来,北海出台《关于支持北海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》,推动文化产业迎来发展“黄金期”。目前,我市现有规上文化及相关产业单位87家、广西文化产业龙头企业5家、自治区文化产业示范园区3个、自治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1家、自治区文化“双创”孵化示范基地3家、自治区文化“双创”示范企业4家。2023年,北海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330.05亿元,占广西全区比重29.0%。
而以“历史文化+旅游创新”成为北海文化旅游新名片的海丝首港景区,是北海文旅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。
北海发挥文化资源优势,建设现代特色千亿文旅产业,打造了邮轮母港、银基国际旅游度假区、北海国际康乐旅游港等一批重大文旅项目,高标准改造银滩、涠洲岛,打造提升高德古镇、月饼小镇、侨港小镇等一批地域文化特色鲜明的景区景点,引进洲际、万豪、喜来登、开元名都等酒店品牌建起了高星级酒店群,形成北海文旅百花齐放新格局。
海丝首港景区。来源:“玩海丝首港”微信公众号
如今的北海,文化自信根基深厚,文化力量润物无声,文化发展步履铿锵,笔笔浓墨重彩,篇篇繁花似锦。未来的北海,将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,踔厉奋发、笃行不怠,以奋勇争先之势,努力绘就文化大发展、大繁荣新画卷,奋力谱写新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新篇章。